以语为桥,联结心与希望——“普”写乡村新声,培育文明新风趣味推普教育关爱服务团推普记

2025-07-12 00:00

七月的海口,暑气蒸腾,却挡不住琼台师范学院理学院“普”写乡村新声,培育文明新风趣味推普教育关爱服务团奔赴演丰社区的脚步。这里的方言带着海风的咸涩,邻里唠嗑满是烟火气,而队员们要在这方天地里,播撒普通话的种子,搭建沟通的新桥梁。

一、首日探路:听见需求的声音

7月3日清晨9点,朝阳刚为社区镀上金边,队员们就带着问卷与热忱出发了。这份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旨在精准捕捉居民对普通话的真实态度与需求,内容如下:

社区广场上,大爷大妈摇着蒲扇,听明来意后,有的笑着接过问卷:“普通话好是好,就是咱这老口音改不了哟”;年轻父母推着婴儿车,认真填写起来:“想让孩子学说标准普通话,别像我们总闹方言梗”。两个小时里,问卷递出又收回,掌心的温度中,藏着居民们对普通话复杂又真实的态度——既有对交流便利的向往,又有对本土语言的不舍。

上午11点,问卷分析会在会议室展开。数据像拼图碎片,渐渐拼出清晰轮廓:老年群体超六成重视方言传承,对普通话学习存“怕丢了根”的顾虑;中青年虽认可普通话的重要性,日常交流却超八成习惯夹杂方言。看着这些结论,队员们明白,推普不是简单的“教说话”,而是要在文化传承与沟通需求间找到平衡。

下午3点,与社区负责人的商讨,为推普工作找准了“落点”。从推广时间兼顾周末与周中(覆盖不同人群),到宣讲地点选在社区文化广场(人流集中、氛围轻松),再到锁定老年人、学生为重点对象(前者是家庭语言传递者,后者处于语言习惯塑造期),每一项细节的打磨,都像为种子挑选合适的土壤,盼着它能顺利发芽。工作人员握着队员们的手说:“盼着普通话能让咱社区和外面联系得更紧”,这话里,有期待,更有责任。

二、次日深耕:把推普送到身边

7月4日9点,推普工作从“面上调研”转入“深入渗透”。队员们兵分几路,穿梭在演丰社区的街巷中。叩开第一户人家,阿婆操着方言热情招呼,听队员们说起普通话能帮晚辈找工作、交朋友,她眼睛一亮:“那我也学学,以后和孙子视频能唠明白”。老胡同里,大叔搬来板凳,让队员们教他“旅游接待常用语”——因为社区常有游客来,他想好好介绍家乡。一家家走访下来,方言与普通话交织间,质疑与认可并存,却让推普的意义愈发清晰:它不是要取代方言,而是给居民多一种连接世界的方式。

下午4点,社区学校的铃声清脆响起。孩子们挤在教室里,眼神里满是好奇。队员们用趣味绕口令开场,“四是四,十是十”的朗读声,让课堂瞬间热闹起来。讲到“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能带你看更远的风景”时,孩子们望着窗外,眼里满是憧憬。队员们教发音、纠声调,鼓励他们“在校讲标准普通话,回家教爸妈”。从羞涩跟读,到齐声喊出“说好普通话,爱我大中华”,童真的声音里,藏着推普工作最动人的希望。离开时,有孩子追出来问:“哥哥姐姐,明天还来教我们吗”,那眼神让队员们知道,种子已经种下。

三、两日回望:语言之外的收获

这两天里,队员们走过演丰社区的角角落落,听过方言里的乡愁,见过普通话带来的憧憬。推普不只是推广一种语言,更是传递一种可能性——让老人能借普通话和远方儿女畅快聊天,让孩子能用标准发音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社区在语言交融中更具活力与凝聚力。

方言是根,扎在这片土地的历史里;普通话是桥,通向外面的世界。队员们愿做搭桥人,在演丰社区,在更多地方,让语言的温度联结起心与希望,让每个人都能握着语言的船桨,驶向想去的方向。这场推普实践,队员们收获的不仅是数据与经验,更是见证居民们从“被动了解”到“主动参与”的感动。未来,他们会继续前行,让普通话的声音在海风里飘荡、在笑谈中愈发响亮。

  1. 琼台师范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大学 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海南省教育厅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1.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高校区 邮编:5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