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1月7日下午,我院有幸邀请到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新江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白明研究员为我院21级、22级、23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同学分别带来《蝗虫分类及蝗虫肠道微生物》和《下一类昆虫科学》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于实验楼D102下午三点三十分正式开始,理学院王星老师、姜芳燕老师、许环军老师和生物科学班的同学参加讲座,本次讲座由许环军老师主持。
一、专家简介

李新江,河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动物进化分类学、基因组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应用。主要包括昆虫进化分类研究、近缘物种的谱系地理及种界定、基于基因组数据的物种界定及进化、昆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深度学习技术在生物分类领域德运用等。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项、厅局级科研项目4项,荣获保定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30篇被SCI检索。目前担任中国昆虫学会直翅类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昆虫学会理事等。

白明,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德国洪堡学者。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 等杂志发表85余篇,申请专利4项、软著2项、行标1项、专著4部。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一等奖、中国昆虫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奖等。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合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专项等项目。
二、讲座主要内容
(一)蝗虫与蝗灾
首先由李新江教授带来蝗虫分类及蝗虫肠道微生物的演讲。


李新江教授先介绍了蝗虫是昆虫纲Insecta、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昆虫的统称,是一类重要的农牧业害虫。在世界范围内危害最重的为沙漠蝗,扩散区域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20%。李教授还讲述了蝗灾多发的环境特征、我国蝗灾发生的特点、现代蝗虫的命名法以及我国古代蝗虫研究特点的内容。
(二)蝗虫分类学


接下来李新江教授介绍了我国历史上蝗虫的命名以及现代的蝗虫命名法。除此之外,还讲解了蝗虫分类学历史、蝗虫发音器、蝗虫物种多样性以及蝗虫翅的演化途径等知识。
(三)蝗虫肠道微生物
李新江教授先对蝗虫以及肠道微生物进行了概述,介绍了蝗虫强大的消化能力以及肠道微生物作为天然纤维速处理器在昆虫体内的作用,并拓展了纤维素应用前景、纤维素结构以及国内外针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的内容。




接着李新江教授讲述了蝗虫肠道微生物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展示了一系列的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案: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测定、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消化率测定以及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紧接着李新江教授展示了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比较、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消化率、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鉴定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三、小结


在讲座的最后,李新江教授在现场对王星老师、许环军老师及姜芳燕老师提出的疑问进行一一解答。
四、讲座内容
接下来由白明研究员带来下一类昆虫科学的演讲。


白明研究员先介绍了昆虫分类学的背景信息:昆虫与国门生物安全、入侵昆虫案例——马铃薯甲虫、昆虫与农林、医学、仓储、环保、等行业的关系、昆虫研究的理论意义。接下来白明研究员以2012年对蛩蠊的研究带领大家走进昆虫研究世界。






白明研究员先大致介绍了2012年以前中国蛩蠊的研究之后,便开始介绍2012年的俄罗斯蛩蠊考察项目。白明研究员先介绍了蛩蠊采集地点及采集特点、雪线附近的昆虫、夜晚没有灯的情况下如何工作等内容。接着白明研究员系统地讲解和总结了世界蛩蠊目、中国金龟总科以及建国60年来中国昆虫种类情况。

随后白明研究员分析了昆虫分类学面临的挑战、拥有的机遇、未来的发展以及分类学研究的三大关键环节:性状认知、性状比较、性状进化。
那么,分类学到底有什么用呢?针对这一问题,白明研究员分析讲解了分类学研究的应用案例、分类学研究的学术贡献和SITE国际大科学计划。





最后白明研究员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线下解答。
通过本次李新江教授和白明研究员的讲座,现场的各位同学和老师都收获满满,对昆虫方面的知识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让同学们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大家未来的学习之路有很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