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 “党团引领成长,红色点亮青春” 诵读会第三期

2024-05-12 11:01

一、提要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团员和青年的理论素养和思想品质,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认同,理学院特此开展“党团引领成长,红色点亮青春”诵读会第三期,激发团员和青年对党的革命传统的热爱和向往,弘扬革命精神,激励团员和青年在新时代的工作中奋发有为。

二、内容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关心青年成长进步,号召和激励广大青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矢志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奋斗、一代代接续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在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作为新时代的团员和青年,同学们应该牢记党团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

三、主讲人

张应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232班团支部

陈炳旭

科学教育专业20221班团支部

四、主讲内容

(一)如何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1.理学院23数应2班张应:

打好跟进核心技术攻坚战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才能培育发展新智生产力的新动能。人造太阳实现稳态高度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艾达摩多号正式交付,自此,中国人可以乘坐国产大型游轮出海旅行。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正式开通,为我国建设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提供技术储备。回望2023年,我国科技技术创新捷报频传,大国重器比拼上新,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写下生动注脚,为加速形成新智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智生产力,就要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欲治其高,必封其基,欲茂其末,必生其根。发展新智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下,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加强原创性科技创新。才能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唯有加强颠覆性科技创新,才能超越原有技术并产生替代,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从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到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再到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才能培育发展新知生产力的新动能,为发展新智生产力制定基础、提供支撑。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我们掌握5大门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最终摘取了大型客机这一现代制造业的明珠,使C919顺利投入商业运营。我们不断推进结构创新和电化学体系创新,动力电池出货量领跑全球。相关案例充分说明,创新成果不能停留于实验室,而要运用于生产线,科技发明不能存放于书架,而要走上货架。既重视从0~1的原始创新突破,更关注从1到无穷的成果转化应用。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抓抢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的生产力和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目前,我国基本构建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但一些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围绕发展心智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发展新智生产力的主阵地,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也能成为新智生产力的重要部分,要让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

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从蒸汽机的发明开启工业革命大门,到电话、电灯的应用拉开电气时代序幕,再到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带来信息社会。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跃升。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心智生产力开辟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我们定能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2.主讲人张应感悟:

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蕴含着磅礴向上的生命力,是国家是未来的希望。在当今这个祖国日益强大,民族日益兴盛的时代,青年身上更担负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

当我逐字逐句地读过文章后,从那一项项的成就当中,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活跃在社会不同岗位的中国人,他们用他们的汗水,默默奉献,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突破一层层障碍,最后才有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成就。他们为这千百万的人民群众,为了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复兴,执着努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欲至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肩负着时代精神的我们都应当心存鸿鹄之志,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之去努力,为之去奋斗,将有限的个人,融入到无限的集体当中去,脚踏实地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

1.理学院22科教1班陈炳旭: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壮大的过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今年开年以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孕育壮大。北京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黑龙江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促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安徽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各地不断推出新举措,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呈现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坚定决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理论上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总结、概括,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标志以及核心要素,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

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刷新世界纪录、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在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方面引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势头更强,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大量存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就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此,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壮大的过程。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人形机器人不仅能浇花、洗碗、摆放椅子,甚至能帮人剃胡须;量子计算机能把算力提高到新的层次,以指数级增长超越现在的超级计算机……这些前沿创新让我们切实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同时,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2.主讲人陈炳旭感悟:

青年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我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先锋力量。

新时代赋予青年新使命。我们不仅要传承红色基因,更要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要以党的百年奋斗史为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要求青年有新作为。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实际行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确保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能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的召唤,不负党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1. 琼台师范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大学 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海南省教育厅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1.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高校区 邮编:5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