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做好团员和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常态长效,扎实开展好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理学院特此开展“牢记青年使命,高诵奋斗之帆”诵读会第二期,激励广大团员和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
二、内容介绍
泱泱华夏,孕育了传承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论述,其中“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放在首位。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弄清楚我们的文明以何连续、何以连续,充分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怎样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以及未来中国。
三、主讲人
张乐颖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22级5班团支部
孟甲元
生物科学专业2023级1班团支部
薛紫怡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22级3班团支部
四、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一)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理解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认识中国,既要看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100多年,更要看更为古老的中华五千多年历史。
中华民族创造的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其强大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探索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鸦片战争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文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文明的入侵,传统的中华文化一度无法应对世界变局,中华文明一度面临断裂危险。危亡之际,如何赓续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成为近代爱国仁人志士勠力求索的命题,在各种主义和主张的尝试相继失败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拿起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近代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华文明有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有着让中华文明重焕新生的思想伟力。
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就,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个过程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也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的伟大文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不仅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不仅是在对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也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我们能够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在于“两个结合”。一方面,这条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提供了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是融通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今天,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日邦新命,将推动中华文明的赓续和更新,赋予中华文明现代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强大魅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二)主讲人张乐颖体悟
当代的青年无疑是最幸福的一代人,祖国日益繁荣强大的时代背景为青年人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实现崇高理想的人生大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新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的支柱和希望,士不以个孤教,仕里而追远”,对新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提出殷切期望。这些期想不仅是当今总书记对我们当代青年的重视和关爱,更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也意味着作为新青年的我们需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为了实现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也许我们这一代人并不缺乏生活激情也不缺乏鸿鹄之志,但是却缺乏对理想信念的坚持,有些青年人,眼高手低,平时高谈理想,现实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畏惧退缩,稍有挫折就消极抱怨。社会上便出现了所谓的“佛系青年”,在低迷颓废中放弃追求,丧失了自我,蹉跎了岁月。要知道,理想不是搁之高阁用来欣赏的,而是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拼搏,用奋斗的汗水甚至是泪水凝结而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身边就有着这样一些年轻人,他们善于学习钻研,勇于开拓进取,不计较个人得失,热心帮助他人,踏踏实实做人做事……用实际行动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利益,诠释了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三)中华文明为何具有连续性
中华文明能够连续发展,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拥有强大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文化主体性铸就了中华文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发展中,中华文明能够以我为主,在受到冲击和发生变化时始终保持鲜明的文化特性。同时,面对新环境有能力发展创新,创造新的文化,永葆文明存续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结果,也是保证文明连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曾经历过多次文化冲击与交融。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多次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如北魏、金、元、清,他们在中原建立政权后,都“尊经术、崇儒雅”,融入并延续了中华文明。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让中华文化主体性受到极大挑战,有人或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甚至将中华文明定位为‘现代化之桎梏’,提出‘全盘西化’”。但实践证明,这些主张无法挽救民族危亡,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指引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也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这正是文明更新的结果。
每次文化融入,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重构与新生,并始终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拥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才能在长时间历史演进中掌握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动权。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共同决定了中华文明能够得以连续。连续性作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首位,是文明得以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文明创新、统一、包容、和平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主讲人孟甲元体悟
青春,是国家之希望,社会之栋梁。青年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这些使命包括但不限于:追求知识,传承文化,创新科技,服务社会等。对应的行动方向则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青年应当秉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畏艰难,不惧挑战。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我们要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
让我们牢记使命,高诵奋斗之帆,敢于担当,勇攀高峰。像袁隆平院士一样,为了国家的农业发展,不畏艰辛,攻克难关,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行动是我们奋斗的方向。
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是梦想的实现者,价值的创造者。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国家的繁荣,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中华文明何以体现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从五帝时代的部族国家、夏商周时期的王朝国家,到秦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一直以国家形态在华夏大地上存在并发展。为什么说中华文明经历过朝代更迭、疆域变化,依然绵延不断、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未曾断流?可以从其载体的传承可考、其思想文化的古今贯通、其民族精神的历久弥新体现出来。
中华文明的载体传承可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文字的传承可考,保证了文明代代承继发展,从未断代。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是距今至少3600年的甲骨文,此后汉字经历篆书、隶书、楷书等发展阶段,其字形和读音的演变皆有迹可循。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
中华文明包含的思想文化古今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从其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来看,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被历代统治者和士人尊崇,极大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结构和社会形态。中国优秀传统的思想文化,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早已浸润成为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从几千年前沿用至今。
中华文明蕴育的民族精神历久弥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伟大民族精神,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伟大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长期奋斗,在漫长的实践中凝练成为民族风骨。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历久弥新,是对几千年中国人民实践的集中体现,也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在近现代中国的与时俱进、一脉相承。
(六)主讲人薛紫怡体悟
学习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可以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的丰富性。这种连续性不仅展现在文字、思想、艺术等方面,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结构上。
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我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虽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华文明中找到宝贵的智慧和启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对道德、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的弘扬,这些是可以引导我们在当下社会中面对各种挑战时所借鉴的精神财富。
同时,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我也更加珍视和尊重传统文化,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将这份文化传承发扬下去,使之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并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学习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让我深刻感受到自己身处的文化沃土,这种感悟不仅让我更加自豪和自信,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发展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希望我们能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不断前行,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